今天又在下雪,透過窗欞望著白皚皚、灰蒙蒙的城市一角,我的思緒與屋里的熱氣和淡香的茶味攪和在了一起,只有在雪天,在這種清醒與幻覺并存的寧靜中,一種久遠的思緒才能自覺從心中升起,我在傾聽著鐘表的嘀噠聲,在傾聽著逝去的往日和靈動的現(xiàn)在,更在傾聽著這座城市的一切……
呼和浩特,這個被稱為“召城”并與佛教有著深厚淵源的城市,我知道,今生我與它的緣分已定。無論是過去的歲月還是繼續(xù)前行的將來,它已成了我內(nèi)心徘徊不去的主題,心中暗香飛揚的一朵花,更是掛在心頭揮之不去的不舍。
昨日與朋友小酌,說起城市名片一事,一位政府朋友說呼和浩特正在用古老商號“大盛魁”來打造歷史名城,借著酒意,我批駁了他。我困惑了,一座由粗獷、雄美、壯美的陰山父親和一條雄渾、蒼茫、堅強的黃河母親孕育出的城市,它的靈魂不是外來的幾個商人打造的一個商號能表達的。“大盛魁”是由三個山西籍商人建立的最大的旅蒙商號,創(chuàng)建于清代早期康熙年間,1929年(民國十八年)才歇業(yè)。歷時200多年。商貿(mào)活動遍及內(nèi)蒙古的西部和外蒙古的大部和內(nèi)地10多個省市。從業(yè)人員約有六七千之多,固定資本達2000多萬兩白銀,年貿(mào)易總額平均在1000萬兩白銀以上。我們不否任它的輝煌。也不否任它在歷史上對這座城市的所做的貢獻。但它并不是呼和浩特最主要的個性表現(xiàn)和歷史特征。席間我談了呼和浩特歷史和它許多的特點和個性。結(jié)果幾位朋友一邊表示贊許一邊又瞪著眼睛奇怪的看著我,他們疑惑了,一個身居內(nèi)蒙的山西晉商后人為什么要反對用他們的同鄉(xiāng)創(chuàng)造的驕傲來宣傳呼和浩特呢?我告訴了他們,雖然我祖籍是山西,可我成長在這里,我對它一往情深,它承載了我太多的情愫,它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。
呼和浩特,沒有江南小橋流水的秀麗,卻有牧馬陰山的自然與曠達;沒有陌上躬耕垅畝的精細,卻有馳騁草原的豪氣;沒有大都市的華麗,卻有向前行走的強力和內(nèi)在的剛健。一個城市的精神,一個城市的名片是這個城市固有的個性取向和內(nèi)在表現(xiàn)。說呼和浩特的名片,不得不說這里的人民。為什么來過這里的外地人都說呼和浩特人淳樸、豪放、自然、執(zhí)著、好客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對雄鷹、駿馬、蒼天、火神有著強烈崇拜和對摔跤、賽馬、射箭等競技活動有強力追求的民族聚居的地方,生活在一個出了世界級英雄成吉思汗的土地上,生活在充滿剛健凌厲的精神的熱土上,所有這一切孕育這里的人民。不故弄風雅,不矯揉造作,在他們骨子里涌動著真實和率真自然。這種民風與歷史、自然渾然天成,象高山大河,象鷹擊長空,更象駿馬馳騁。這種博大雄強的精神是人們孜孜以求的道德自然的境界。所以在這里的生活的人民不是在悟道,而道早已在他們心中。
難怪外來人羨慕呼和浩特人的幸福,因為這個幸福源于它的歷史,源于它的地理,更源于上蒼給它的靈動。祖籍不在呼和浩特的外地人在這里生活,多年也受馬背民族的熏陶和影響也變得豪爽、執(zhí)著和胸懷寬廣了。一位多年生活在這里的外地學(xué)者在他自己出的散文集引言中這樣寫道:“不見藍天如洗,不見草原萬里,不見駿馬馳騁,不見雄鷹搏擊,那日子,叫人怎么呼吸”。這是對這座城市的詮釋!也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無論是外地人或是本地人對它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贊美。
介紹一個城市,要挖掘它最靈魂的東西,建設(shè)一個城市,要體現(xiàn)隱藏在它里面的自然屬性和元素,正所謂“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”。草原文化,召廟文化,大漠文化、大窯文化等都是這座城市特有的,無論做精做細其中一種文化就足以讓人嘆為觀止了。我們研究一種文化,一個城市的名片不可以在紙堆中做道場。一定要搜集和發(fā)現(xiàn)那些隱伏在城市和人民中生動而又鮮活的文化和精神內(nèi)涵,從中才能尋覓到它的千年一脈但又不同的特有文化精魂。“正如哈達、奶茶、手把肉等特有的民族文化一樣,它不用宣傳,不用挖掘,就自覺的融進了來這里的人的心里,因為所有這一切是這方水土和這個民族特有的。而“大盛魁”永遠屬于山西及山西商人的輝煌,我們在宣傳我們城市時,可以寫大盛魁,但這不是主要的,也不是它的最亮點。因為它不是這片土地的主旋律和最靈魂的東西。清代詩人高其倬早在四百年前就有“宴罷白沉干帳目,獵回紅上六街燈“的感慨;金代文學(xué)家元好問的“中洲萬古英雄氣,也到陰山敕勒川”的蕩氣回腸,這些都是這片土地上曾經(jīng)的詠嘆調(diào)。去全國各地一個縣一個鄉(xiāng)出了一個歷史的稍有名氣的人物和事件,它們便被放大影印了出來,成為了這個地方的名片和驕傲。而我們的呼和浩特出現(xiàn)過拓拔珪、成吉思汗、耶律楚才、阿勒坦汗、三娘子和蒙古族文學(xué)巨匠尹湛納希和它的《一層樓》等諸多歷史名人,市人有誰知道;在這片土地上發(fā)生的“胡服騎射、北魏建業(yè)、昭君墳戰(zhàn)役,阿勒坦汗建召城、康熙平噶爾丹等歷史著名事件,除了研究歷史的人又有誰知曉; “古云中、北魏都城,白道川、豐洲灘、歸化城、老綏遠”的滄桑變遷又有誰能娓娓道來。所有這一切,都是我們的名片,我們卻把它忘了。忘記了一個城市的歷史,這個城市已沒了生命的燦爛。沒有古羅馬城,羅馬怎能聞名遐爾。沒有置身于的“錦里 ”,怎知成都原是三國的蜀都;沒有置身喬家大院,怎知晉商的輝煌;沒有置身于秦淮河,怎知金陵遺夢;沒有置身大唐芙蓉園,怎能夢回大唐,記憶西安……而曾建立一個王朝的民族聚集的地方,有多少人能熟知這一段歷史,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方水土為什么使人能魂牽夢繞。
前車之鑒,后事之師。只有再現(xiàn)才能回憶,只有回憶,才能珍惜今天的繁榮和團結(jié)。時代呼喚歷史,呼和浩特更需準確的定位,不要走偏,不要迷失。一個城市的名片需要挖掘,需要研究。一走而過,只知它的模樣,不加思考,只知它的表象。我們需在它的懷抱中去停留、去端祥,去聆聽、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它的華美和瑰麗,才能知道它有值得我們宣傳、值得我們展示、值得世人回味的東西。
感受一個城市,需要去傾聽。一個雪天,我在傾聽它——美麗的呼和浩特。
作者:段俊平,愛維龍媒董事長,著名易學(xué)專家,書法家,知名管理學(xué)者,聯(lián)系郵件lv66899@sohu.com。
CopyRight? 愛維龍媒 版權(quán)所有
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802038543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