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文化源遠流長,儒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兵家、墨家及佛家的思想蘊含著管理哲學精髓。中國企業(yè)家一定要學習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管理智慧,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社會生態(tài)的成功之道。
01、企業(yè)家“三畏”
敬畏之心是一個企業(yè)家保持頭腦清醒、保持良知、保持不犯錯誤的根。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”中國人歷來就是在畏天命、畏大人、畏圣人之言的敬畏之心中自覺地約束著自我行為。這里的“天命”指自然和事物發(fā)展的本質規(guī)律,“大人”指比自己有經(jīng)驗和有知識的領導、長輩和同事,“圣人”指我們的思想先哲。“三畏”即是對人和事物的一種尊重,心存敬畏也是企業(yè)家踐行社會責任的保證,只有心存敬畏,才能甄別什么可為、什么不可為,從而實現(xiàn)人生的終極目標。
02、企業(yè)家“四毋”
《論語·子罕》中說“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”,意指孔子一生杜絕了四種弊?。翰恢饔^臆斷、不絕對肯定、不固執(zhí)己見、不唯我獨是。這個行為標準被后人稱為孔子的“四毋追求”,是孔子一生始終以此為戒的道德標準,同時,也應該被當代企業(yè)管理者視為道德標準,是成功的企業(yè)管理者在決策時必須遵守的思維觀和方法論。
“毋意”就是一切要以事實為依據(jù),不要主觀臆斷,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(fā)言權。企業(yè)家一定要履行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精髓,把功夫放在調查研究和親力親為的行動中,只有建立在“行”上的“思”,才能科學準確。“毋必”就是既不能對事物完全肯定,也不能完全否定,要用辯證且一分為二的哲學觀處理各種事務。企業(yè)家一定要克服偏激的思想和過激的行為,過度的創(chuàng)新就是冒進,過度的守舊就是倒退。在決策時,企業(yè)家一定要統(tǒng)籌兼顧、科學評估、持續(xù)發(fā)展、平衡和諧,不要犯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”的錯誤。“毋固”就是不要固執(zhí)己見。一個人的知識結構、工作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,所以取長補短、兼容并蓄是每個人進步和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徑。海納百川方顯海之闊,企業(yè)家一定要聽取各方意見,避免剛愎自用、固步自封。“毋我”就是不要以自我為中心,要把唯我改為忘我。一切以集體、以團隊為思維出發(fā)點,既要有全局意識,也要有群體意識。人格力量的滲透是構建領導威信的重要途徑,杜絕不瞎猜、不獨斷、不固執(zhí)、不自以為是的毛病,擁有“舍己從人”的胸襟,實時反思而不遷怒于人,這樣的企業(yè)家怎能沒有人格力量,怎能不成為引導企業(yè)思想的力量和典范,怎能不被員工愛戴?所以貫徹孔子的“四毋追求”,是成為魅力型領袖的有效途徑??鬃拥?ldquo;四毋追求”也是落實科學發(fā)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。一個企業(yè)要想科學發(fā)展,其領導者必須踐行“四毋”行為標準。只有做到“四毋”,才能建立一套科學決策的程序和方法,才能避免不按客觀規(guī)律辦事的胡亂決策,才能踐行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理念,才能建立集思廣益、博采眾長、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。企業(yè)家做到“四毋”,也是構建和諧企業(yè)的要求。企業(yè)要想實現(xiàn)與自然、社會和員工的和諧統(tǒng)一,企業(yè)管理者需要具備“四毋”作風。
03、企業(yè)家“三寶”
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子曰: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”《論語正義》引《申鑒·雜言下》注曰:“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,審物明辨故不惑,定心致公故不懼。”孔子認為,智者能審物明辨,所以不迷惑;仁者能做到樂天知命,所以不憂慮;勇者能定心致公,所以沒有畏懼的事情。這里的智者、仁者和勇者,就是孔子用來衡量君子的標準。
“君子”一詞在孔子的《論語》中出現(xiàn)的頻率非常高。在“無義戰(zhàn)”的春秋時期,孔子希望天下多一些君子,人民的生活才有可能好一些??鬃拥睦硐刖辰缡峭ㄟ^修身、養(yǎng)性使更多的世人達到“君子”的境界,從而實現(xiàn)整個社會人性的回歸,“知、仁、勇”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。“知、仁、勇”中的“知”指知識和智慧,一方面指個體在社會中所需要的專業(yè)知識和學問,另一方面又指個體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經(jīng)驗和思路,也是認知事物和感知事物的境界。“仁”是愛人和克己的意思,愛人就是對社會、對人民有愛心,克己就是能自覺約束自我行為;“仁”還有自強的意思,只有自強以后才能幫助并施仁于其他人。“勇”,建立在“知、仁”基礎之上。因為有智慧、有仁德,人生才無所畏懼,只要有勇敢之心,才能勇往直前。同時,“勇”并非單指勇敢,也指堅持原則和信念的勇氣和決心。
孔子認為,智者能審物明辨,所以不迷惑;仁者能做到?樂天知命,所以不憂慮;勇者能定心致公,所以沒有畏懼的事情。只有樹立“知、仁、勇”人生價值觀的企業(yè)家,才能承擔“心憂天下、產(chǎn)業(yè)報國”的強企重任。
孔子的“知、仁、勇”人生三寶,是成功者必備的三個方面,也是人生應該追求的三個境界。知者沒有疑惑,因為他們通過學習有了認知事物的知識和技能,有了超越知識的聰明智慧,更有了明辨事物真知的悟性。仁者沒有憂慮和擔憂,因為他們胸懷天下、志向高遠、道德高尚,他們超越了物質的羈絆,忘了個人的小憂,沒有人生的得失之憂。仁者的憂是有憂患意識,他們樂天知命、自強不息、進取不止,所以在他們眼里沒有憂慮。勇者沒有恐懼,因為有了知和仁,就有了自信心和感召力,心胸昭然坦蕩,本領技藝高強,有堅定的人生信念,人生還有什么恐懼而言?孔子的“人生三寶”對于當代中國人有著更為現(xiàn)實的教育意義。在市場經(jīng)濟下,有些人的人生目標發(fā)生了很大轉變,物質追求成為某些人主流價值,他們失去了人生理想和信念,出現(xiàn)了急功近利、缺信少德、得過且過的不良習氣,一切以擁有物質的多少論英雄,遠離了“知、仁、勇”的人生價值觀追求。時代唿喚孔子“人生三寶”的回歸,而作為精英階層和承擔產(chǎn)業(yè)報國的企業(yè)家群體,更應該樹立孔子“知、仁、勇”的人生價值觀,只有具備這三種基本素質的企業(yè)家,才能承擔“心憂天下,產(chǎn)業(yè)振國”的強企重任。
04、企業(yè)家“四無”
道家思想主張“無為而治”的領導藝術,理解和運用道家“無為”思想,不僅可以使企業(yè)的領導者具備高超的領導藝術,還可以使領導者保持良好和正確的心態(tài)。“無為而治”不僅強調管理的最后結果,更強調管理過程中管理者的心態(tài),怎樣的心態(tài)才能達到“無為而治”?道家思想的代表者之一莊子告訴了我們答案。莊子說過:“無為名尸,無為謀府,無為事任,無為知主。體盡無窮,而游無朕。”這就是莊子的“四無”,意思是不要讓心被虛名所累,不要讓心做謀略的場所,不要讓心被俗事糾纏,不要讓心為后天知識主宰。要默默體驗沒有窮盡的本源,自由自在地在其中游樂而不留下蹤跡;任其所能秉承的自然之性,從不表露也從不自得,也就是心境清虛淡泊而無所求罷了。
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又一代表人物,他的《逍遙游》被看成人生超凡脫俗的經(jīng)典。很多忙于人生瑣碎之事的平凡人,在疲憊之余無疑渴望像莊子一樣出世忘我、逍遙人生,可是現(xiàn)實生活遠非莊子描述的那樣自在和灑脫。我們雖然不能以莊子那樣的心態(tài)面對世界、面對社會、面對人生,但我們可以用莊子的思想去放松自己的心靈,用良好的心態(tài)挑戰(zhàn)人生考驗,他的“四無”是無為而治的心靈法則。所謂“無為名尸”指凡事不要成為名利的奴隸,應拋開名利看待事物與人生,不讓心靈為虛名所累。所謂“無為謀府”,是指凡事不要過多地運用心計處理問題,不要把簡單的事情想復雜了,不要讓心靈成為謀略的場所,保持率真和真誠的心態(tài)很重要。所謂“無為事任”,是指凡事不要太過于追求極致,讓工作成為一種負累,極端的投入反而導致思維的偏差,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,因為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。所謂“無為知主”,是指凡事不要總以主觀思想為出發(fā)點,應該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,要從全局上對整個事物做出正確判斷,盡量不要事事發(fā)表自己的意見,更多的是學會欣賞和接納別人。“四無”推崇人應該在放飛心靈的前提下“無為而治”,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,每個人要以輕松自在的心態(tài)觀察事物的本源,心境應清虛淡泊和自由快樂地秉承自然才能達到無為而治。我們在看待莊子的人生哲學時,應拋棄他消極悲觀的思想,持有其對待事物的良好心態(tài),用“四無”滋潤我們的心靈,用自強不息的精神去鞭策我們的行動,這是每個管理者必備的精神素養(yǎng)。每位企業(yè)管理者肩負著一個企業(yè)興衰成敗的使命,每位企業(yè)管理者也承載著國家、民族和社會進步發(fā)展的責任,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對實現(xiàn)人生目標非常重要,莊子的“四無”哲學是企業(yè)家修煉心靈的最好教材。其實,再復雜的事務也不會使人垮掉,心靈上的勞累和重負才能將一個人徹底摧毀,學習莊子的“四無”就可以使企業(yè)管理者在面對千變?nèi)f化、千頭萬緒的各種事物時,不會感覺力不從心、心身疲憊,因為心安則一切都安。如果一個人有“四無”的心態(tài)和無為而治的方法論,就會達到“體盡無窮,而游無朕”的人生境界。“四無”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,或許也是企業(yè)家心靈修煉的黃金法則。
CopyRight? 愛維龍媒 版權所有
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802038543號